原始 > 封建 > 資本 > 共產 > 超資本 > AI科技文明
曾有某位「藍」系立委 ( 有能源博士的頭銜 ) 在媒體上說:「 台灣應該要發展各式各樣的能源。」結果講了老半天,他所謂各式各樣的能源,就是核能電廠一種。
該立委說:「 因為煤、石油的存量僅一個禮拜,要是一有嚴重颱風或中共封鎖台灣海峽立刻會有缺電危險,什麼水力、風力、潮汐都不實用,所以核四一定要蓋。 」
台灣也就是長期被某些人或團體的利益誤導下,導致其它能源科技無法規模化的發展,也沒有研究改進的機會。
以日本「風力發電」為例。以往風力發電設備最少要在每秒三公尺 (3m/s) 以上的風速才可發電,但日本年平均風速卻只在每秒四公尺左右,因此傳統風力發電很容易就停擺,為此他們就研發有每秒兩公尺 (2m/s) 的風力就可以發電的技術,而且使用轉換效能可達 35% 以上的無方向性、垂直型戴里歐發電機,而且該產品已經商業化。而國外還有「微風」就可以發電的專利技術。
又如「太陽能」。我們叫的出名字的日本大企業,如日立、松下、本田、鈴本、山葉、 Sharp 、三洋電機、三菱電機、旭硝子、京瓷、神戶製鋼等等,幾乎都設有專門研究太陽能的事業部門,而且早有能力供應大型企業用戶及一整個社區電力的技術與整套設備系統。而日本政府也鼓勵民眾,在自家屋頂裝設天然發電系統 ( 如太陽能,風力等 ) 來減輕電廠的負擔。
而國外從「 潮汐發電 」的經驗,又陸續研發出「 波力 」、「 潮流 」、「 溫差 」、「 鹽濃度差 」等發電技術來。另外還有「 化學及物理反應 」 ( 燃料電池 ) 、「 地熱 」、「 核融合 」 ( 核聚變 ) 、「 生物能源 」 ( 如人工沼氣 ) 、「 氫能源 」、「 永久磁能動力 」等不勝枚舉,台灣就是沒開放市場,導致我們這些產業和技術很難發展成功 ( 或大型企業化 ) 。
電力事業 ( 產業 ) 可分為「發電」、電力「運輸」、「配電管理」及「儲電」等四大部份。美國源能部曾有位主管級的華裔科學家來台訪問,他建議政府應該發展小型多樣的發電廠,有較多電廠時電力可以彈性調配,電力可就近「運輸」,能減少長距離傳輸時的平白損耗,且建設成本比較低,時間也較快。
像澎湖就有居民,在自家的屋頂上利用簡便鋼製風扇,當風經過時風扇轉動連接家中的發電設備和蓄電裝置,就足夠供應本身及附近三戶鄰居所需,如果家家戶戶都能利用這種環保又免錢的電力來源,台灣就可以減少一大筆金錢向國外買煤礦或其它發電燃料,國家就有經費來研究更有效能的天然能源系統和技術,有了成果後,除國家自己 ( 產業和人民 ) 可以受惠外,也可以出口賺外匯,這又是一種良性循環,所以政府首先可以開放區域性的環保能源供電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