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明社會,台灣未來研究!

這裡提供POLO最新的觀念與資訊,給您全球化與嶄新的視野,解決台灣目前社會困境方案與思考方向。



2004/4/28 09:59 POLO著作 - 台灣未來大革命 polo POLO   8170  

常有認識的朋友問作者:「 為何你常有奇怪的點子 」,「 你提的問題好像沒有人想過 」等種種疑問,他們的好奇,好像覺得作者有特異功能,或者經修道後具備看透未來的能力。想當然爾,作者只是一般平凡人也。

前些日子作者將自己一些經驗 (Know-How) 告訴某位朋友,當三個月後又碰面時,他說他按照作者的方式去做還真有效時,當時還有點不可思議,如果這種思考方式經過學習、模仿、修練能移轉到每個人身上,那就真得很神奇了。

如果您想具備作者獨特的創意思考法,那就細聽作者是如何開始,並一步步獲得這種能力的思考方式。中間的過程及方法也許不是一觸即成,但那絕對會您以後的思路 ( 思考模式 ) 會有極大幫助。

好了,我們開始進入故事吧!

作者從國中得幫忙父母經營家電開始,當時學校所能教授的東西已無法滿足作者的需要。到高中時代已經變成老師在台上教國文 ( 或其它作者覺得沒意義的課程 ) 時,作者卻在桌下猛翻大學企管理論 ( 姊姊的課本 ) 或松下幸之助 ( 日本經營之神 ) 的故事。

 

不但如此、市面上 ( 指書局 ) 的各種知識,如科學、物理、天文、美術、建築、流行或報導其他國家各種事物 ( 如日本文摘 ) 幾乎無所不看,作者只想多了解一點這整個世界的面貌,因為在作者家裡 ( 電器行 ) 的二樓,曾有段時間販賣那種價格高昂的歐美音響 ( 一對喇叭十萬元起跳 ) ,有些來自不同領域 ( 職業 ) 及高層次 ( 老闆或高階經理 ) 的客人,會在聽音響 ( 有時會長達一整個晚上 ) 時,和作者東南西北的聊,有時還深入他們的專業領域裡,如果沒有具備一點廣泛的通識基礎是很難跟他們打交道的。

 

當時作者的知識層面只有在商業活動領域,直到與一位台大畢業李姓大哥密切往來後,才接觸到當時所謂的黨外運動事務,作者的知識庫開始拓展到教育、政治、整個社會,甚至是國際視野層面去,在那次接觸中也才發現台灣民眾 ( 學生 ) 很多的思想價值、思考方向是被政府 ( 教育系統 ) 有目的塑造,有些知識內容被政治轉變成另一種解釋,甚至不是關鍵或具有真實性,在那段時間學到了知識的判斷能力 ( 質疑 ) ,這種能力可洞悉直達知識所要表達的內涵、用意、目的為何、真實成分多少等。


在大腦建立完整的知識分類系統

到當兵要退伍的前半年比較輕鬆 ( 作者在群部擔任管錢發餉的行政 ) ,所以又恢復吞食知識的習慣,每週大概花費四、五千元買各種書藉雜誌。

 

當時,在部隊內有一間荒廢的戰情室,裡面有一張很大的桌子,大概有五公尺長,很像軍事電影裡數十人圍坐在一張地圖前如何調兵遣將的那種桌子。在那上面,作者將所有的書依照類別,如企管商業、科技新知、新產品、文化的、藝術的一字排開並堆疊起來,看過的書籍就疊到後面一排。

 

早晨十點前,作者把軍中應盡的本份 ( 如把昨天的單據裝訂並記錄到乙種帳冊內 ) 做好後,便鎖在空盪的戰情室裡開始一天的閉關練功,除了吃飯、團體出操及站衛兵外,作者白天都會待在裡面直到黃昏看不見為止 ( 裡面沒電 ) 。

 

由於這段時間純粹是吸收知識,和以前在家裡 ( 生意場上 ) 早上讀到下午晚上就拿出來用,到明天可能就忘是完全不同。有些知識如果是剛讀 ( 包括看及聽 ) 到就拿出來用,除非是經常甚至一輩子需要,否則我們很快就忘記它,就像作者考試前才背的東西,考後就忘得一乾二淨了。

 

剛開始的前一個月,還可以記得所讀到的東西在說 ( 表達 ) 些什麼,但隨著知識越多,種類越來越廣時,一個月後某天讀到某個重要內容三天後竟然找不到 ( 怎麼想也記不起來 ) ,要不然就只有模糊殘缺不全的片段,作者的大腦開始混亂了。這個問題大約持續了二個禮拜,這段時間舊知識不斷被新知識給取代,很像一張放滿了各種資料的 1.44MB 磁碟片,存放新東西前得把舊資料清掉才有空間,作者的大腦就如同這張磁碟一般。

 

某一天作者望著一整排分類好的書,發呆時突然想著,如果作者也把大腦像這一排書做分類 ( 分割 ) 的話,相同的知識可以產生累積性,重覆的知識可以共用,這樣新的有意義的知識進入大腦前,就能依照內容分類,插入或堆疊到我們大腦特定的知識庫中。從那天起,作者的知識便開始有系統分類地放進大腦的知識庫裡,例如一則新聞可能跟商業或教育有關,那作者便會依照該知識 ( 資訊 ) 內涵放在它所屬的商業或教育領域的知識庫 ( 大腦 ) 中,當作者要尋找的政治有關的知識,如某黨的 XX 政策,作者那部份的腦細胞就會開始動作,很快可以得到該資訊的大概內容。簡單形容就把記文章方式,變成資訊片段(資料庫)的記憶方式。

 

但這只是起步階段,我們必須把大腦內的知識庫切分的更廣更細,才能將各種知識有系統的存放並有效地使用,當按這種方法持續地吸收知識時,這個庫 ( 大腦 ) 其實會不斷拓展自動細分,並產生你從未體驗的互動關連性。

 

例如,作者獲得某家公司新推出的筆記型電腦 (NoteBook) 新聞,作者的大腦會將裡面的內容 ( 內涵 ) 分析拆解出來,用了多少知識庫內已知的相關知識 ( 零件 ) ,知識庫內沒有便新增,新增部份得全盤了解蒐集相關資訊後存入大腦中,全部比對後可以得知那台筆記型電腦是什麼等級功能的東西,和知識庫內相同的筆記型電腦 ( 知識 ) 差多少,通常大腦只是記錄這個差異、樣子、公司及價格等資訊,如果沒什麼特別 ( 特色 ) 大腦並不會太重視它 ( 表示它不會佔據重要的位置 ) ,不過當有人問道這部產品時我們還可以知道內容是什麼,因為我們在保存這筆之前 ( 也許分成好幾個不同領域的資訊 ) ,在知識庫內已經留下許多的比對差異資料 ( 記憶 ) 。

 

當朋友問你這台電腦值不值得買時,其實我們的大腦已早有答案,如果不值得買,知識庫 ( 大腦 ) 可能會出現改買那一台比較好,或等三個月後到那家公司會比較划算等資訊。大腦在處理相關連的資訊時,有時候會像放鞭炮一整串引發出來 ( 喚醒 ) ,但平時沒刺激它卻如同消失不存在一樣。

 

如果我們要將自己的知識庫訓練的更好用 ( 或靈光 ) ,得把知識記到大腦前建立更完整的關連,如將該知識對應到的「人」、「公司」 ( 包括產業別 ) 、「產品」 ( 東西 ) 、「內容」、「意義」、「價值」、「數值」、「地點」或是「時間」等資訊重新審視一次,並做好大腦呼叫時的連接關係。

 

這不像別人教授的快速記憶法,也許這種訓練沒辦法讓我們背書考試能立即取得高分,但這可以將一生所獲得的知識,有系統地放在我們的知識庫 ( 大腦 ) 中。作者可以保證,當您將人類應具備的基礎知識 ( 常識 ) 建立起來後,往後您看任何事物時一定會有一個完整、又成熟的認知,是如果有學習宗教道義的人士,在這系統上更能發揮強大的功效。


但這與創意思考有關係嗎?

作者可以很肯定的回答「 是的 」,如果一個人的知識很局限缺乏,別說創意,恐怕連幻想都很難具體地講出來。當知識越廣泛豐富,尤其是各種科學常識具備時,真正的創意或發明 ( 指有重大意義或價值貢獻 ) 會比較容易產生,博學發明家達文西即是一個代表。之前被美國喻為世紀發明的電動滑板車 Segway( 發明家迪安‧卡門為一美國物理學家兼企業家 ) ,便是思考人類如何便捷移動與陀螺儀 ( 一種普遍用於航空器的平衡裝置 ) 知識,結合起來的創意發明 ( 產品 ) 。

 

事實上,人類大腦在進行創意 ( 或思考 ) 會在某一種或多種基礎 ( 知識或認知 ) 上做延伸 ( 推理 ) 並不斷交叉進行關連,進而產生新的知識基礎 ( 創意 ) ,當各種基礎越多時這個創意會更加具體而且真實。

 

當然創意有很多種,如商業經營、日用電器產品、科學方式或者是小說漫書、藝術廣告創作等,有些強調推理 ( 或者推理驗證 ) ,有些則著重關連,但無論如何知識愈豐富多樣愈能產生創意。


但我們要怎麼才能產生創意呢?

有些人說,找一個地方靜心思考,或者將辦公環境變的很舒適就會產生創意,這種理論也沒錯,但以作者自己的經驗來看,有時候惡劣環境常會想出更多的點子,尤其在產生 ( 發現發想 ) 的初期階段,因為我們會看到更多的不滿意 ( 也許中國的發明數量將會成為世界第一 ) ,這也就是說「 觀察 」與「 知識 」力,在一開始的時候比「環境」來的重要。

 

當然當「創意」進入修改組合成形的中後期階段,在一個舒適的環境裡,如進入冥想室、泡澡、坐在可遠望城市海景的大樓咖啡廳裡、或者任何一處您覺得可以讓思路 ( 或大腦中的影像 ) 特別清晰的地方,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很快進入冥思的情境裡,此刻我們將忘掉四週的一切,時間、聲音、只想著著或看著腦海裡浮現出來的那個東西。

 

當我們不斷地追求滿意開始、無止盡地能更加方便使用,即使在你我週遭、眼光可及之處都可找到「改善」之處,一旦在思想上產生了這個改善波動時 ( 觀察或感覺到的產生階段 ) ,我們知識庫 ( 大腦 ) 內的知識便開始交叉反覆整合,以前從沒有看過的東西 ( 創意 ) ,樣子 ( 外觀形狀 ) 便會出現在腦海之中。

 

我們可以在腦海中審視它的外觀形狀、或內部的細部構造 ( 如果我們知識庫裡具備基礎的美術色彩、空間構造、機械原理等知識力 ) ,如果不滿意這個創意,我們大腦會將它的缺陷,或以另一角度 ( 其它知識基礎 ) 整個從新來過,直到滿意為止。

有時,這個滿意可能要等上一年,甚至更久以後才會出現 ( 在某個新的剌激下又重新產生 ) ,如果您已經建立了這種知識系統 ( 大腦 ) ,創意會隨時在這個系統內進行製造組合,我們可以同時進行數個創意發明,當然,數百個概念裡面可能只有一兩個會有實用價值,不過其它多數創意也不是完全沒用,也許某些看似沒用的想法,也會成為以後某個好創意的一部份。

作者覺得比較難的部份,是如何讓我們的大腦產生那個波動。大部份的波動都只有些微的感覺,例如作者拿筷子不正確,常夾不起細小東西,如果在筷子後面加個東西 ( 像拔豬毛的不銹鋼夾子 ) ,手只要負責將筷子夾起來就行了,通常這種小創意的波動都只有一點點,而小波動有時一天可以多達十次多,不過這要看每個人的興趣,如果是我們感興趣的通常這個波動會很強勁,知識庫會告訴你那可能成為一個受歡迎或能賺大錢的明星產品。


以背包電腦為例

作者不久前將一個名為「 背包電腦 」創意傳給華碩 ASUS 電腦的曾副總,那便是一個波動比較強的東西 ( 創意 ) 。為何波動會強,可能是作者一直在期待這種產品出現 ( 當擁有第一部筆記型電腦 NoteBook 後沒多久就在期待了 ) 。

作者接觸電腦早在小神通與蘋果二號時代,接著是二十多萬 286 的 IBM 相容電腦,但到了 1993 年買了康柏 Compaq 的 Concertor 386 DX33 筆記型電腦 ( 黑白螢幕、電磁感筆的平板電腦 ) 至今,筆記型電腦在使用設計上並沒有重大突破的發展,當然作者還是每年更換最新式的電腦,到現在 ( 十年後 ) 也只不過多了一台彩色的平板電腦 (ACER C110) 而已。

目前使用中的這台平板電腦,雖然用了 INTEL 號稱行動運算技術,但作者根本很難在行動中使用它,例如電腦拿久了手會酸,底座還會燙人,不用時怕碰撞便收到包內,突然急用又得從背裡拿出來,電源開開關關拿進拿出很煩哩。如果讀者最近曾看過 INTEL 新 CPU 的 Centrino 廣告,畫面中的主角得搬個桌子四處找地方「坐下」後,才能開始用這種所謂的行動運算電腦時,這算是那門子的「行動」運算。

國外雖然有推出穿戴式電腦,使用者得把一小包一小包裝備綁在身上,忙著把裝備連接線串起來,加上那付掛在眼睛旁的小螢幕,看上去有點滑稽古怪外也不怎麼實用。

「 背包電腦 」是將背包和筆記型電腦特點結合起來的產品,不過這不是將筆記型電腦放到挖幾個散熱洞的背包那麼單純,背包帶子可是佈滿線路,上面可能裝有類似 PDA( 小控制螢幕 ) 般的控制器與喇叭、天線、攝影頭及 GPS ,背包表面上也可能裝上許多控制按鍵,背包內除了主機空間外還有地方可以放我們買給女朋友的的化粧品、香水、小禮物或公司文件,更重要的它會裝上足足使用二十四小時以上薄片般的大電池,它的空間彈性很容易再多放個幾片進來,而且不用關機更換就能直接串聯使用。

「 背包電腦 」能走在路上隨時使用或記錄一些事物,以後走在路上,我們見到有人用它來看網路新聞、進行視訊會議將不再奇怪。當我們進到辦公室後,也只需拿出電磁感應筆的液晶螢幕 ( 大控制螢幕 ) 便能使用,可以在螢幕上面兩側裝置特殊小鍵盤、搖桿或其它你覺得需要的東西 ( 如果有人發明的話 ) , CPU 公司可以設計專用 CPU 加強它的工作頻率彈性 ( 如 3GHz-200MHz 之間 ) ,如果走在路上只是由小控制螢幕來接手機、聽音樂、收發郵件、紀錄文字不需要大量及快速運算時,就用最慢、最省電的方式運行,電池也許可以撐上二三天,當然那個小控制螢幕也可以做成手錶樣子或置於手臂上的特殊裝置。

以目前技術應該可以將重量控制在 3 公斤 ( 婦女 2 公斤 ) 以下,這對使用者應該不會造成負擔。據說小學生得拖幾十公斤重的書包上學,如果有專門做給他們 ( 如增加放便當位置 ) 用的「 背包電腦 」豈不是很棒嗎!如果價格不高的話。

有了這種電腦,以後不用出門又是帶著手機、 PDA 、數位像機、無線電、 MP3 、收音機、液晶小電視、 DV 攝影機帶一大堆,以後就一台全部搞定 ( 整合 ) ,什麼電子書、電子書包,用這個就行了,而未來也只需要一個超高解析鏡頭,就可以取代各種數位相機或攝影機了。

某些在電子報評論 3G 沒什麼好運用的人,看「 背包電腦 」以後運用 3G 通訊能發揮出來的威力保證先嚇死他們。就目前技術來衡量手機與 PDA 時,它們的確還是存在諸多先天上的限制,那些評論 3G 沒好運用的觀點也是這麼來的。

當然換成可隨身移動使用、功能強大的「 背包電腦 」那又是另一番局面,作者預測「 背包電腦 」將是未來 3G / 4G( 如 WCDMA 、 UWB) 無線通訊的主角、也許這種電腦會跟今天的手機一樣普遍 ( 必備 ) 。

它往後很可能與流行結合,不久將來可能會出現如 BOSS 、香奈爾、 GUCCI 、 LV 或 POLO 品牌的「 背包電腦 」或更新的「 腰包電腦 」也說不定,而且造型大小各異還分「女用」、「男用」哩,也許還跟手機一樣可以換殼,而以後類似像機車、汽車那種專業的電腦改裝店,可能會大量出現。


讓工具與大腦結合

眼睛銳利的讀者可能發現本書所提到的知識管理軟體,與先進教育系統,似乎和作者大腦管理模式有些類似。

的確,那個軟體就是作者 ( 或您 ) 大腦的延伸機制,而且加上可以大量正確儲存資料、電腦高速運算能力、可網路交換聯繫功能、數位商務整合服務等,以發揮最大極限所建構成的擬真知識系統,提供電腦使用者前所未有的服務與價值。而新教育系統也是從人腦 + 知識累積 + 科技 ( 如電腦、網路 ) + 學習考核系統等所產生出來的。

相信作者,您如果想要具備創意能力,可以嘗試上面的方法,只要長時間去落實,您一定能發現「創意」開始在您的知識庫 ( 大腦 ) 中產生,而且愈來愈多。

不過在您學習此方式前,得先培養對一切事務的「 質疑性 」,包括我們本來就認為是那樣的真理。有「質疑」我們才會追根究底地去了解事情的本質及真相,如果經過我們質疑後的驗證與理解,會在您的知識系統建立一個更多面向,更明確 ( 成熟、確信 ) 的思考網路。

而「 質疑 」與「 不滿 」常同時產生,也因這個平念 ( 平常就存在的觀念 ) 才能在「 觀察 」時 ( 指生理上的所有感覺來源 ) 立即激起創意的波動,一旦有了波動,再來就有目標及著力點了!






優質網站推薦

  • 全民社會企業
  • 3D列印與自造者資訊與教學
  • bizspark
  • 好花心醇品壓花工坊創辦人 曾鳳英
  • 林口社區大學

最新20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