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明社會,台灣未來研究!

這裡提供POLO最新的觀念與資訊,給您全球化與嶄新的視野,解決台灣目前社會困境方案與思考方向。



2004/4/28 09:03 POLO著作 - 台灣未來大革命 polo POLO   7723  

有一回坐計程車從內湖到松山火車站時,看內湖科學園區的房子似乎特別矮,除了靠近民權橋附近最低外 ( 約四樓高 ) 多數大樓都在十層右左,但是一些新蓋大樓卻高出一倍,達二十層以上,作者不解地問司機:「最近,這裡的建築高度限制,是否有放寬?」 ( 附近有松山機場 ) ,而司機似乎也不清楚。

作者指著對面遠處的新地標台北 101 大樓說道:「 如果台灣多蓋些這種大樓 (超高樓層),而且更集中一點就好了 。」

 

另一旁的司機不問作者為什麼這麼想,便立即打斷說:「 都市和大樓是不能這樣設計的,資源要分散不能過度集中,建築大樓要考慮附近的交通道路是否可以承受負荷,否則會造成堵車及居民生活品質的降低 。」也許這位司機的思考 ( 認知與價值 ) ,已被傳統理論給僵化定型了,在坐車這麼短的時間也很難說明白,作者當時也只好沉默不語並轉移話題。


那些傳統的都市規劃理論作者不是不懂,而是覺得我們 ( 整個台灣 ) 大多數住宅規劃其實都分散的太廣,政府反而要花費更多的資源來建設。像作者曾有段時間住在陽明山,位置處在陽明公園和竹子湖的中央,從陽明公園後收費亭的小路上來僅有五戶住家,但光這條小路就有好幾座路燈,政府也得鋪柏油,垃圾車得來收垃圾。作者的意思是說,假設政府有個竹子湖整個發展規劃藍圖,哪些地方適合蓋住家,哪些地方可以種作物、開餐廳或民宿經營,分別集中規畫 ( 包括環保設施 ) ,也許連停車問題也考慮進來,規劃更完整的大眾運輸網,哪些地方要徵收或以地換地將當地資源集中,可減少當地的公共建設,降低週圍附近的環境影響破壞,政府也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維護與支出,將多餘的經費用來協助竹子湖發展成具國際水準的觀光區 ( 如瑞士 ) 不是更好嗎?

 

像台灣,要將全國做污水下水道系統建立起來,建築住宅如分散的太廣工程就會變的很困難,而成本也高出許多。政府財政會考量國家發展的優先順序,自然會把非生產事業的污染防治工程放到最後面,甚至犧牲掉,因為相關聯城鎮的所有污水 ( 廢水 ) 系統沒做好,所以國家花了不少經費與時間,整治那麼久的淡水河與基隆河,都沒有重大成效 ( 如在台北橋下的淡水河能看見成群鯉魚或鯽魚做指標 ) ,便是這種根本問題 ( 人類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中 ) 沒解決,病症始終無法去除。

 

不只這樣,都市建設還得將道路、號誌、通訊、水、電、瓦斯、學校、市區政府、活動中心等諸多公共設施都得配合建設起來,當都市發展過度分散之後,這些設施自然得跟著四處 ( 到處 ) 建設,我們還沒有航空母艦、太空梭,就是因為政府不當的都市發展 ( 建設 ) 模式,將我們 ( 大家 ) 的資源 ( 稅收 ) 都給分散浪費掉了。

 

缺乏廣大平坦土地且多山阻隔的台灣,並不適合將人類居住範圍過於分散,政府應當有計畫的儘量集中發展,而不在計畫內的地方 ( 土地 ) 就不要去住人,沒有政府許可,禁止人民在計畫以外的地區私自開發使用,如此才可能避免居民到處破壞大自然。

 

國內一些有本事的人,退休之後便到山頂、深山、風景秀麗的地方,買了一大片土地 ( 可能是林地或農地 ) 建起了別墅 ( 通常是農舍名義申請 ) ,透過特殊管道讓政府幫他們掛門牌、鋪柏油路、配電、送水,更有不少利用偏僻鮮少人出入的山谷、溪邊私自蓋起鐵皮 ( 屋 ) 工廠,不少還是高污染產業 ( 如電鍍或化學工廠 ) 。

 

一段時間後,那些地方就變成了一個小聚落,而小聚落在沒有都市計畫下一個個到處產生,全國民眾得花上百千倍的成本來服務他們,台灣生態就這麼一點一滴,不停地被破壞掉!

 

都市集中規劃,道路能否承受是個有趣的問題。在東京市區內街道雖然很狹小,但日本人懂得利用便捷大運輸量的地鐵電車來取代私家汽車。在澳洲、韓國甚至是中國大陸廈門,他們所新修建的道路很多是八線十線以上,但台灣許多新闢建的道路卻常是小的可憐,看台北內湖科學園區內的道路就弄得跟小巷弄一般,加上公共交通設施不全、容易塞車,與剛新建成氣派新式現代的辦公大樓,空下來的中庭與人行走道,還比前面的馬路還寬敞而顯得很不搭調。像廈門島是一個比台北市還小的城市,可是他們重要道路的人行道寬度要比台北市的要寬上三至五倍,就連一般建築面積都要大上五至十倍以上,這是都市規劃時的眼光與格局問題。

 

「 集中又大型的超高建築,品質就會不好嗎 ?」

 

如果拿中正紀念堂整個公園來比喻 ( 住同樣數量的人口而言 ) ,我們是要一個四處塞滿五層樓房的公寓;還是右左兩棟各高達七、八十層的超高大樓,中間還留有一大片森林公園 ( 有茂密大樹的那種 ) 。如果我們把這個想法把它推展到全國來看,台灣不是就能成為一個四處都是公園的國家。

 

日本一些以精緻與科技運用著稱的建設公司 ( 如吹建築工務所 ) ,在不大的建築空間可以設計出很好的住宅來,樓下、樓上及右左鄰居之間的噪音隔離,都能有極佳的隔音效果、定時將全屋的空氣更換,將過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保持室內的空氣新鮮,利用特殊的下凸式樑柱建築工法以增加建築採光等,運用新的建築設計方式,住在超大、超高的住宅大樓裡可以有很好的居住品質。

 

我們得思考一個基本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從樓上坐電梯下來,就可以直接到樓下的公司上班 ( 指住家與工作場所很近 ) ,小孩也在樓下的學校讀小學或幼稚園,開在地下室的超市就可以買三餐所有的材料與日常用品,那麼資源集中有何不好?

 

國內就曾有學者提出「 解決傳統的交通問題外,我們能否思考如何減少人們不必要的移動,來降低交通需求 」的論點來。

 

而且網路科技再發達下去,往後我們一星期時間裡,一定會有半數時間在家上班,這種工作方式勢必會成為未來的工作主流,因為未來公司採同樣座位空間 ( 指同樣的辦公室大小 ) ,卻可以增加數倍人員出來,也表示以往數千坪辦公室的業務,未來只有兩百坪的公司也能同樣順利運作,企業經營者藉由資訊網路的科技協助,同樣能掌握職員在家工作與公司之間的各種進度與情況,透過先進的工作與專案進度管理系統,能夠延遲半天甚至一兩個小時之內的任務 ( 或某個人 ) 警告給所屬主管來採取行動。

 

而對一般上班族也會產生更多收入,因為領同樣的薪資,減少因出門的諸多開支,相對薪資結餘會增多。如果住家附近就有充足的資源 ( 如餐飲、購物、教育及政府公共建設 ) ,這種凡事不必開車出遠門的生活,不是既省錢又方便嗎!

 

這不僅能解決道路是否寬敞問題,更能節省我們 ( 及整個社會 ) 各種資源,成本和寶貴時間,政府各項公共設施也能有效規劃,這樣我們還能把更多空間留給大自然和其他生物,而節省下來的資源或經費,可以用在更有意義的價值層面上。






優質網站推薦

  • 全民社會企業
  • 3D列印與自造者資訊與教學
  • bizspark
  • 好花心醇品壓花工坊創辦人 曾鳳英
  • 林口社區大學

最新20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