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因科技賦能而無所不能
不再有失業貧困弱勢的狀態
在科技與醫學不斷發展,人類想盡各種方法來延生自己的生命,如器官移植、基因改造、從幹細胞培養人體所需各種器官組織。當人類有一天能完全控制細胞再生與複製能力時,人類將不再面臨目前傳統自然死亡威脅,或許這個時間點可能再幾十年勢必來臨。
未來,人類除了自「我」意識與記憶之外,人體各種器官都可能再生或換置成新的,以往我們認為腦細胞成長後就不再複製分裂,腦細胞死了就沒了,但如今醫學已經做出讓腦細胞再分裂成長的科學實驗,在科學幫助下生物「永生」技術已經日漸實現,未來人類不會死亡的情況勢必發生,或許初期費用高如天文數字,但至少富豪們會是第一批擠破門的客戶。
事實上,現代社會已逐漸面臨人口過多、失業擴散越來越嚴重、非研發創新型的中小型企業經營日漸困難,社會整體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結構問題。現有的人口結構、生育方式、工作機會,將如何面對未來更高的機械與電子資訊自動化的趨勢,當人類逐步延展死亡年齡,直到不在死亡時,我們將如何處置自己?
到那時,由全新的專業公司提供非自然但很舒適(服)的死亡過程,這將是非富豪階層無法負擔生命再生費用,或是對人生毫無生意之人的最終選擇。
這種公司可能像賣靈骨塔或房屋貸款一樣,平常繳一點錢,繳到足夠額度後便可選擇適當的時間、各種等級如夢幻般的死亡之旅(註一),家人也能夠陪同走人生最後一程,而且是真的享受人世美好的最後一刻。這種公司還可能在每年抽出大獎,對之前往生者所指定遺留家屬給予大筆獎金,這對往生者在死前對家人或好友有一點點的精神寄託(對好賭之人可能特別有吸引力吧)。
對於「靈魂」,作者本人倒是不認為存在,否則整個地球不就塞滿幽靈。不過,當這個「我」消失之後,另一個似「我」的意識才可能出現,產生一個新「我」,必須等現在我的「意識」消失之後,才可能出現,不管是命運或是隨機。
面對生死,未來政府會有較務實及條件限制,允許個人決定死亡的自由權利,就像有些政府已經擁許人類將自己的精子與卵子在最佳的時間點保存下來,在想要小孩子的時候才植入自己或代理孕母的身上(當自己不適合懷孕時)。
而未來代理孕母會是一個熱門且非常專業的行業,而且會朝大企業方式經營,公司有嚴格標準選定合適的孕母,並為她們準備一個舒適房間,孕母可以自己佈置將要居住近十個月的小天地,這段時間孕母將被細心的照料,包括每天的飲食與作息起居,孕母可以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如寫作),如有收入也歸自己所有。在裡面孕母可以參加各種有助胎兒成長各種課程,如音樂、繪畫、語言、電腦等無危險、無壓力的教育,孕母與胎兒之間的互動公司會做詳盡的紀錄,胎兒真正父母可隨時藉由網路了解孕母情況,當小孩出生之後父母也知道孕母與胎兒經常的對話是哪些。而公司會有一個部門專門處理孕母對胎兒情感的複雜問題,當然如果孕母本身已有小孩,問題會比較小。
回到死亡議題。當政府無法讓某些人覺得幸福快樂,讓這些人長期在痛苦、哀怨裡生活,最後以極端且痛苦方式自殺,有時還殃及眾多無辜反而是不道德、不人道的,或者只是為不適宜的道德觀念,讓人類在反覆痛苦下「半自然」死亡,就像對一些全身主要器官都已衰竭老人做無謂與無聊的急救;還是我們可以選擇適當時機,在一種最舒適、完美的方式下死亡,至少對那些負擔不起生命再造費用的人是一種基本人權,可以不要在病痛哀號,身上插滿各種引管中死去。
至於什麼條件可以找這種公司服務,通常超過一定年紀,無須照料他人責任,無負債及貸款等,而家人(如三等親)也有多數簽過同意書才符合「一般資格」,當然某些特殊個案也能夠透過特殊機關認定。
如果把人類視為自然界的一環,其實生死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就算全世界人口少了一半,地球還是依舊轉動。只不過,人類早把自己獨立於自然界之外,甚至主宰目前地球上所有的自然生態,將地球上所有土地都劃成人類(國家或私人)的財產。至於生物族群的強弱,就人類這種高智慧生物來看不該是數量多寡,而是要看生活的「能力」與「品質」。而所謂的品質與能力是很多面的,這就像高過地球目前科技有數百年的外星生物(假設存在的話),他們製造只有人類會致死或精神異常病毒,干擾癱瘓所有電子設備,乘坐超極速移動搭載超強武器(如運用太陽作為武器能量)的飛行器,也許只要幾十個外星生物,就可能將地球最大的生物族群:「人類」給消滅掉,就像現在人類也可以輕易讓地球上的某種生物族群(細菌、蟑螂、老鼠除外)消失一樣,當然「能力」與「品質」是相對的,所以人類到目前還沒被消滅掉,部分人類也懂得保獲其他生物,讓它們有生存機會。
要是人類限制不適生存者,讓他們自己能夠讓選擇死亡,人類的演化(品質與能力)只會越來越退步,社會結構只會不斷擴大而脆弱(尤其是社會底層),耗掉更多無謂的自然資源、增加社會成本與多數人困擾。縱使,假設現在有機器可以自動生產人類所有的糧食,製造各種日用商品時,以目前社會結構與模式來看,許多人還是依舊失業、付不起房租、養不起父母小孩而痛苦過活著,如果還有難治之症病痛纏身,或許就像生不如死一般痛苦。
而現有經濟模式的另一邊,則是企業不斷將乏人問津的過期產品、食物一袋袋送到垃圾場焚燒,商家始終擺滿我們不常甚至不會用到的東西(不實用),廠商的買主是通路商及門市店面而不是真正的使用者,而業者的所有損失經常由大眾(政府)與銀行吸收,企業私人利益與自然平衡是兩條對立的道路。也許未來無包裝(註二)的新資訊化社會,全新下訂才即時生產的產業模式,與更新的都市無人自動物流配送管道建立,低浪費平衡社會才可能出現,取代金錢的另一種價值與回饋才會出現。
也許到了某一天,社會運用大量的自動機械生產設備,能源來隨處可得的自然資源(如水裡的氫、風、陽光、河流潮汐、氣流季風,甚至是地球自轉或生物本身能量),人口少到一定的程度,政府便可以提供人民居住(房屋)、交通、教育與可長期保鮮食物的等基本生活的「免費」照顧,這時人類才會懂得為實踐「理想」而活(工作),起而代之可能是人的「信用點數」與「創造價值」,而不是為了基本生存與一堆骯髒的紙(鈔票)而活,未來家裡的超高網路與即時立體會議系統,無人化自動工廠,在家裡(或四處旅遊)都如同在公司上班一樣,當然後者技術與環境很快就能達成,只是目前政府與產業都還不知如何因應。
註一:如夢幻般的死亡之旅,會依照該人的終身願望,按照可花費之預算所設計的活動,可能是環遊世界,住頂級飯店,吃最好的料理、美女作陪…等等,最後到類似飯店的醫院進行無感無痛的安樂死亡,過程家人可全程陪同。整個過程就像盡興玩了一整天,泡了溫水澡後換好睡衣,然後睡在柔軟的床上,做一個不再起來的夢一般。當開始進行安樂死亡時,家人可連同律師及專門法官進行過程監督,全程錄影紀錄,如過程該人按下握於手中的停止按鈕,死亡過程則立即停止,如無停止後續過程為等該人自然熟睡或一定時間後釋出麻醉氣體,最後施放特殊氣體造成呼吸系統猝停,同時以液態氮將身體,尤其是頭部急速冰凍,以物理方式破壞全腦部組織,包括原始腦(負責心跳呼吸之最基礎生命控制區域)及所有記憶組織,以達到腦部完全死亡為止(過程可先做動物實驗,以確定過程不會產生任何痛苦與知覺反應)。
註二:無包裝行銷是指各種產品數位化之後,如書籍雜誌、音樂、電影、畫作…等等可以在電子設備(如電腦)中使用,透過網路傳送,傳統的實體包裝,像是包裝紙盒紙張、塑膠、金屬等都不再需要的全數位行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