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因科技賦能而無所不能
不再有失業貧困弱勢的狀態
至於政府要留什麼產業在國內發展,作者不是什麼經濟學家沒什麼地位發言,不過立委林濁水鼓吹要台灣發展軟體產業,身為業內人應該可以談談自己微不足道的看法與建議。
首先軟體產業包含的範圍很廣,例如光碟機除了用零件組成一部摸的到的機器實體外,如果缺了韌體驅動程式它是動不了的,而它的電路板、外觀也得透過電腦軟體的設計才做的出來,如今一部好看的電影畫面有一大半是用電腦的特效軟體做出來,沒有了它將完全失色,就連手機、家電、汽車、捷運、人造衛星、飛彈、太空梭都需要軟體來控制,至於其他一些我們經常接觸到的商業管理軟體,OFFICE文書或美工繪圖工具就更不用說了,只是多數人尤其是政府,對軟體產業(設計)認知僅限於電腦程式設計,如商業、教育或遊戲軟體。
軟體產業其特色有低耗能、少原料(多為腦力)、低污染(設備使用後淘汰除外)、 工作者須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例如設計電晶體要有電子學及操作設計軟體的能力),與其他行業有比較多的思考與創意工作方式(如構思一個美術畫面),而這種環保、高報酬(如微軟)的產業,幾乎是各先進國家重點扶植的產業,如今美國都開始檢討過度給印度代工反而對自己造成危害,日本對中國也是面臨同樣的問題,軟體如何產業規模化與聚集化,避免培養日後的競爭者(或國家)亦是重要課題。
目前 作者這個部門在廈門(目前中國比較有優勢),如果政府有心並認真計畫要發展軟體產業,創造與中國接近的產業環境,我們會回去支持政府的 ,而下面的規劃可判斷政府是否有實際行動。
首先政府要解決人才問題。 作者 前年在台北要找C++底層的技術人才,找的半年也沒有適合的(有實力的價格太高,價格合理的卻只會皮毛),最後才選擇到中國,兩邊的技術走向差太多了(中國的底層實力好人又多),因此我們能夠大量吸收對岸軟體研發設計人才,台灣有充沛又價廉的人力資源才能形成國際級產業。
當然不只是中國,目標應該是全球的 軟體人才,不過人才定義不要是那種頂尖優秀,因為那種人很稀少,通常也不會來台灣發展,尤其台灣軟體才要認真發展初期,標準訂太高產業發展不出來,像澳洲及加拿大只要具備大學資訊科系畢業或專科以上有MCSE認證(微軟軟體工程師認證)就可以申請該國移民。移民或許我們政府做不到,但讓他們來工作至少 可行吧,否則讓拖累社會水平的外籍勞工都進來了,真正幫助台灣升級的知識人才阻擋在外就太沒道理了。
對岸中國一年至少培養上萬名軟體相關研發設計人員,台灣如不把前 1/10 的人(競爭對手)挖來,我們在人力資源就輸給對岸,況且日本及其他先進國家都在積極挖人(不過我們有同語言優勢),一旦我們挖輸了也就代表台灣這個產業輸了,別忘記這是一個十足國際競爭的事業,人才 、管理、技術、成本、規模都是關鍵。
第二要教育要配合
鼓勵大學設立軟體設計學院(記住前面所提到軟體產業涉及很廣,不是只有設計商業軟體或遊戲軟體而已),而且要能與各種產業與知識領域做密切配合,不僅如此大學一些基礎的電腦及軟體設計課程,應該在高中、甚至是國三國二就可以開始(選課),一般電腦操作國小四年及前就應該要具備基礎,像作者的兒子三歲半時就會自己開機玩幼教光碟片,玩好後還自己關機,當然這不是說每個學生都要遵照,而是台灣整個教育方式都要轉型,學習(教育)不該是訂一個標準然後要每個學生達到這個標準,應該是每個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專長方向來訂定屬於自己的標準,如此聯考才沒有存在的必要,雖然各種知識領域不斷在擴展,但台灣今天的教育觀念、方式、制度卻還停留在二十年前。
第三 產業要規模化,大型化與且數量要夠
台灣一般的純軟體設計公司的設計工程師如能超過50人就算是中大型了,但是上海一些中(中國)日合資的軟體設計公司動則三、四千人起跳 我們能想像嗎!印度軟體設計公司的超過上萬人的規模也不少,真令人羨慕與感嘆。
為何要大?因為這種大型軟體設計公司才有能夠承接各種案子 ,大如國防系統、小至DVD撥放軟體,在這種大公司內通常建置一套嚴謹的管理運作機制、如CMM Level 5(軟體能力成熟度5級),複雜的任務被分劃成一個個簡單的小單元,然後分工給組織內各種不同相關人員執行,每個人依據所賦予的職務(任務)進行,過程中每個步驟、想法、程式 碼都被完整記錄下,工作中即使有人離職任何新人都可馬上接手。這種管理運作機制如沒有一定規模(組織)根本做不到,也不符成本。
因此,在台灣的軟體開發公司 常見主要程式設計師離職,整個計畫就會泡湯(失敗),如果是上述那種大公司,程式設計師離職對他們一點影響也沒有,因為在那裡CODING(寫程式)的人是薪資最少的,而印度幾乎都是高中生在CODING。這還有一個好處是保障客戶機密,除非是專案的總負責人,否則程式設計師更本不知道他們寫的程式是什麼,如果是關於國家機密的東西就不怕被底層人員洩漏。
組織規模化的另一個好處即為高效率,因為產品與流程都規格化,程式功能都物件,套件化,模組都可重複運用。像作者所規劃的產品,部門才三個人,估計全部開發完畢約需兩年以上,但如果給這種大型企業開發,只要確認需求後,半年後想要的東西(所有功能的)就能熱騰騰呈現在面前, 而且還通過各種測試,雖然所費不貲(很賺錢)如果像台灣極重視時效性電子產品,其相關的軟體(或驅動程式)就需要這種專業公司提供服務。
第四 產業聚落化
如果台灣有心發展軟體產業,應當學習像新竹科學園區一樣建立一個國家(國際)級的軟體產業聚落,腹地要夠大而且全台灣就只能一個,如此人才、資源才能集中,並且在這個聚落裡能夠培育出十家,各有數千人以上規模的軟體公司出來,政府依照此產業特性配置適當的公共設施與機構,如專門的軟體產業大學、法律與智財服務、尖端電訊與充足廉價網路建設、大型超級電腦運算設備、大型會議及展示場所、外國人的居住生活及交通考量,特別的獎勵與輔導措施與產業競爭與合作協調等。
而南港軟體園區適合嗎?作者曾經 哪工作一段時間,雖然它有提供隨時不斷電的電源插座(一般插座旁都有一個)、高架地板、刷卡門禁等、除此外都與一般商業大樓無異,而現代辦公大樓差不多有具備這些基本設施,像 它的資訊網路並無特殊規劃,還是走電話T1銅線 且價格昂貴,尤其是它的腹地太小,公司在建築成本的花費太高,擴充又困難,嚴格說來只適合給一般中小型企業辦公用,與其園區還不如說是數棟商業大樓,與理想的專門園區還差一大段距離 ,像內湖的科技園區都比南港軟體大樓要好的多。
真正的聚落最好是像竹科一樣,有足夠的土地讓業者依需求規劃自己的軟體大樓,而且要規劃成為世界第一,讓國際其他軟體企業也來進駐設立RD中心,這種園區不是靠房租(或賣屋)來考量,而且要由中央直接參與,政府能夠將軟體產業視為國家未來發展重點,這樣台灣軟體才會像竹科一樣成功,而且還能軟硬兼施、相互搭銷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