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因科技賦能而無所不能
不再有失業貧困弱勢的狀態
主管常會接到部屬的不滿及抗議,有時部屬會表現在言語或態度上,剛開始部屬針對問題明確清晰範圍小。 當問題累積越嚴重時不滿及抗議會更明顯,此時對不滿及抗議問題焦點會越來越模糊,範圍越來越廣也難以在短時間內表達清楚,如果造成部屬心理上的挫折且無法平息(問題一直存在又無從解決),通常部屬會開始有離去的念頭,此刻不花時間了解所有問題所在,主管永遠不會知道有問題存在。
離職的訪談中問及為何離職,部屬對焦點模糊及廣範的問題,常以「事情太多太雜」、「與主管溝通不良」、「公司政策不明」(註一)等表徵性問題的結果回答,甚至以藉口「家中有事」、「想再求學」等捏造的話來盡快結束沒有意義的溝通,因為以往的經驗是「主管常認為自己(部屬)每天面對的問題,都是一些不必在乎的小事,或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
主管只想掌握方向政策,以高超的領導管理手腕使部屬業績不斷成長,而不知部屬每天工作內容為何的也大有人在,嘴上只會掛著『管理』、『管理』、『管理』。反觀只有國小學歷的松下信之助(日本經營之神),將『管理』一詞解釋為「主管以服務部屬為要務,協助部屬解決面對的各種問題,讓他們發揮專長。」他自己更是勵行,因此對內(花在公司內部)的時間遠大於對外應酬時間(有人員專門對外做公關應酬),同樣是台灣經營之神的王永慶亦如此。
如果部屬敢提筆批評公司的不是建議該如何如何時(以公司的諫議及建議管道,不是私底下或在公開場合以中傷散播的謠言),公司高層主管因該慶幸才是,如唐太宗有魏徵為鏡,造就貞觀盛世,千萬不要說:「這是誰提的問題」? 好像這個人在破壞公司完好形象(註二)非揪出來不可。 原本是「因AA而造成BB最後產生CC的結果,某個人提出DD的觀點來解決AA,卻變成問題是「哪個人」提的」。
一旦高層主管說出這樣的話來(誰想戳破完美假象),在座與會的部屬們的大腦便產生採取自衛的化學反應,經驗告訴他們趕快與這個「人」或「事」撇清關係。
如果此時主管問部屬說「有這樣的事嗎」? 可想而知,這時大夥會找一堆「理由」和「藉口」來掩飾存在問題,即使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也會力使CC是因為XX(理由和藉口)所造成的,AA因該與CC無關,部屬們的大腦會自動將AA記憶隱藏及思考迴避,雜亂無序的XX則成了問題焦點、通常XX是一些無法解決問題的問題。
就像業務員將門市退貨拿回公司:「這個產品在YY公司陳列很久都沒有動靜,他們覺得不好賣,可能是包裝不好…」的說辭一樣(問題其實是產品本身設計不良功能有缺陷)。 這種「集體催眠」或「集體自欺」現象是有醫學依據的,如『自欺人生』一書(NEXT系列叢書、時報出版)所描述美軍策動古巴政變『豬羅灣事件』的「自欺」案例一樣。 研究中還指出「集體自欺」現象經常在團體間發生,各種大小規模都有,除了造成嚴重或致命後果,否則難以察覺,因為這是人類逃避問題常有的行為本能。
對於部屬提筆批評(非惡意)及建議公司的事,公司高層主管因該有所鼓勵才對,起碼要也要心存感激,否則建議信箱根本沒有設置的必要,如果幹部的批評及建議,能為公司避免危害或改善技術提昇企業競爭力,高層應該給予適當的獎勵回應,這樣的良性循環才會轉動起來。
其次是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發生,阻礙面對問題處理時機,對於部屬提筆批評及建議事項,主管要以「請大家討論這個問題、看他對我們的影響有哪些」? 「不管是否為這個問題造成的,我想也許有一些事情我們忽略了,或許我們能找到更迫切的問題核心,我們越了解、越透徹問題、越知道要做什麼,採什麼對策取更直接有效」?等議題做切入點,如果有所爭議時也應為當事人保密,幹部也是會希望公司越來越好 。
請讓幹部由衷的把意見(建議或只要不是捏造的批評都可以)表白出來,用寫的也好,千萬別讓真實問題隱藏在背後。
註一:
【事情太多太雜】常意指「工作重複或反反覆覆」、「無意義的工作」、「工作分配不均」。【與主管溝通不良】常意指「我的問題上級置之不理」、「上級不尊重我」或「上級過度干預」、「外行領導內行」。【公司政策不明】常意指「工作無法與他人(或部門)配合」、「政策無法與現實結合」、「權責不明」、「資源不足」等
註二:
追求真善美是永無止境,經營事業更是如此,不時發現自己(公司)的不完美,才知改善之道;因此認清公司有不良存在是正常的,而且所有的公司都一樣;如果高層主管認為目前公司很好,政策不容質疑,沉迷過去的成就,並努力維持這個假像時,將是企業衰敗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