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因科技賦能而無所不能
不再有失業貧困弱勢的狀態
外勞、少子、失業、中國崛起,政府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從香港體察思台灣未來發展 (一)2005年最後一個月,作者與高中同學再次到上海某家公司洽談合作事宜,在六天行程的末段還順道入進境香港兩夜,這還是作者首次拜訪。 |
香港雖小但長期經先進國家經營,公共建設(尤其是交通)與購物機能相當完善,如地鐵密集度、轉搭月台相連,資訊告知設備,連地鐵站(九龍)就可以直掛搭機行李與劃位,社會的法治觀念也值得肯定,該政府努力發展觀光,即使缺乏人文與自然風景成效依然斐然(二○○四年訪港旅客為總人口三倍達到二千一百八十一萬人,成為支撐香港經濟的四大產業之一),我們一行三人才駐港兩天,光交通吃住就至少貢獻台幣近兩萬(還不包括購物),可見觀光而帶動的經濟收益對香港有多重要,像一身正品名牌的大陸款爺、款婦(來自大陸的有錢觀光客),在「 海港城 」或「時代廣場」的名牌精品店內揮動手指東點西指後說:「這些全部包起來」可見觀光經濟對香港有多重要了。
不過、對從剛由上海轉道過來的我們(台商)來說幾乎完全失去吸引力,不管是購物、餐飲都沒有上海來的便宜與多樣選擇,在擁擠的香港除了消費還是消費,價格也高的難以負擔,讓作者一直想要逃離這個地方,就像香港觀光局的廣告詞:「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吃東西…」如此噩夢不停循環,也許作者對名牌服飾沒啥興趣所致吧!加上最近政治事件(如首長直選提案遭封殺、台大學生李建誠在港參加抗議世界貿易組織活動而遭香港警方拘留),到處可見來自的東南亞外勞,大街小巷佈滿從事色情媒介的印度人,四處吐痰的華人(也許是內地觀光客)與不買東西竟惡言相向的店員,外觀華麗的建築似乎隱藏不住過時老去的風華,蕭條背後的榮景能維持多久?
當兩岸三通後,台灣的情況恐怕也不會比香港好多少!如果政府不積極因應缺發前瞻性規劃,結果恐怕會更糟糕,如產業外移、失業率都會比香港更嚴重。
作者是期盼三通,卻擔心目前政府並無因應開放後的問題處理能力,尤其是對局勢轉變的掌握。當兩岸直通導致各種費用下降時效提升,無需高科技(或缺乏)的產業立即面臨中國的挑戰或吸引,更多軟體公司移到對岸,拜網路電話之賜各種電話客服部門早多移往對岸,未來的汽車、建材、低價零件、蔬果到日常用品可能多數都來自中國,甚至出現拿台灣賺的錢到對岸消費(因為便宜),國中到大學的學生也被吸引到大陸上課,甚至出現大規模移居對岸買房、就業創業,最近幾年的中國就像當年台灣榮景土地暴漲的階段,誰不想去對岸抓機會呢!
政府在中國這種發展局勢下,如缺乏因應與務實的產業策略,無法大規模的調整轉變,台灣經濟一定面臨非常嚴酷的打擊。
如何投資新興國家、(某一國)怎麼賺回新興國家的錢,這是全世界先進國家都正面臨的重要課題。台灣要如何保有(提升)競爭力、解決產業凋敝及失業問題,扶植未來三十年的明星產業或關鍵領導技術,與台灣特有的優勢是政府立即得規劃的課題,講白來說就是政府要如何賺大陸的錢,而且是經過縝密的佈局設計。
其實作者每去中國回來後就充滿危機感,都想著如何搶救台灣,讓自己的土地、人民及產業發展能不落人後,在外總想著「台灣小歸小,但海邊熱帶景觀到上千公尺的寒冷高山一應俱全,沒有暴風雪、氣溫適中、四季宜人,像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是許多國家都比不上」,只是被眼光短淺又無能的政府將這美麗寶島糟蹋成今天的模樣。像作者常用Google Earth這個免費下載的衛星地圖,看先進國家如何規劃他們的城市、社區及公共建設,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一陣一陣心痛不停出現,為何台灣政壇不能出現具國際宏觀、洞悉未來、穿越時空的觀瞻性人物。
資訊軟體、設計(泛指各種產業)、教育、觀光、展覽、餐飲、食品、醫療、環保技術、自然能源、生物技術、自動控制、土地規劃運用等產業與規模,必須盡快趕上目前的半導體製造,成為國內產業主幹,並讓人才回地方讓每個縣市都有某項國際化產業的發展能力。否則一、二十年後的台灣現有製造產業將成為一灘死水,我們要順應中國製造的趨勢,從中掌握關鍵就像猶太人控制美國金融一般,台灣電子製造業一定要能兩岸及全球佈局、超大型規模化才有未來。
大量吸引中國優秀學生來台就讀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政策之一,政府應該立即規劃,如果未來台灣有五分之一的大學學生是中國優秀菁英,未來台灣在中國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層面將扮演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當然台灣的教育產業要整個活絡起來,鼓勵(如以稅制獎勵手段)大企業辦學百花齊放。
台灣必須靠整體高素質人力(如國民都至少具備大學及研究所的教育程度)來面對未來的挑戰,我們的教育得完全鬆綁(公立除外)、制度必須發展的非常完善且具彈性,台灣有豐沛且高素質的人力,社會最低階也具備高知識程度,將能與最先進國家並列其中,甚至超越香港、新加坡、日本,這更是台灣面臨少子化的趨勢因應,將焦點轉注到社會最大的底層族群,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