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明社會,台灣未來研究!

這裡提供POLO最新的觀念與資訊,給您全球化與嶄新的視野,解決台灣目前社會困境方案與思考方向。



2005/3/23 00:00 商業 - 商業 polo 鄭登寶 POLO   4796  

前幾天一位朋友看了「讓軟體業者出走,還是開放對岸軟體人才來台擴大產業規模」這篇文章後,打電話來請教作者如何在大陸設立軟體公司,如何管理當地員工…,當作者在講述經驗時其實心中是百般無奈的。在台灣,程式設計師還有明天?

像作者從事資訊產業逾十年時間,薪資從沒超過十萬而且還不斷往下掉至今只剩5K上下,而且與2000年前相比,工作機會相對少了許多,資訊軟體產業因逐漸外移而萎縮導致高階(薪水較高)職務正在大幅縮減,如今還得面臨剛從研究所畢業(人數越來越多)起薪才3.6K的市場壓力。

國內軟體公司普遍僅一、二十人以下,這些公司通常以企業及公家單位為主要客戶(專案),內容多為技術性很低的網站(或WEB化的ERP)、網頁及美工設計,產品不像微軟或趨勢這種以國際消費大眾市場,因此無須開發(研發)具特色與差異性產品,自然就不需要高階架構及企劃師,國內甚至多數公司主管(或老闆)根本不知道有這種人才,頂多聘請稍具經驗的程式設計師來當系統分析師,要是有User Experience Architect(註一)頭銜的前蘋果電腦副總裁唐納德·A·諾曼(Donald A. Norman)在台灣軟體公司上班,恐怕至今還在努力寫程式吧?

相對一些朋友同事轉做其他行業,如傳銷、房屋仲介、保險、資訊硬體的,許多工作資歷還不及作者一半,但他們半數薪水都能突破十萬(熱衷其工作者),幾乎都能隨著年資不斷增加,去年其中一位年收入還高達三百多萬(房屋仲介),一些從事資訊硬體產業的朋友,有時將配股折算市值也達數百萬年薪,除了國際級產品能行銷全球的軟體公司以外,國內多數軟體公司都缺乏競爭力與規模經濟,公司隨時可能消失(倒閉),程式設計師也很難看到明天。

作者經常幫朋友做免費的資訊服務,例如電腦重灌,機房架設、個人或企業網站建置與設計、教育訓練到資訊商業邏輯規劃都有,有時他們還會建議作者:「怎麼不自己開公司呢」?

事實上,作者年輕的時候就有多次創業經驗,而且當兵前後各有不同的成功與失敗經歷,直到作者僥倖到國內前五大的集團工作,而且是在集團負責人身邊當軍師(企劃)時才體會到「規模經濟」、「配合資源」與「財力雄厚」的重要性,在那種地方工作真的是靠「策略」在運作,從此逐漸打消自己創業的念頭(除非有相關資源可運用的大型企業願意投資合作)。

其實國人也應該改變「寧為雞首」的心態,畢竟大家一股腦搶著開公司,缺乏資金、技術及規模時常多從進入障礙低切入,自然彼此廝殺搶現有市場,這種公司生存條件非常薄弱,本身缺乏專業組職分工運作規劃,很多專案或產品的需求分析都隨便做做,有的還直接跳過分析階段就直接CODING(撰寫程式),產品完成後也不用可量化之測試工具來作軟體品管控,沒人專職於軟體工程的管控工作,很難建立公司KNOW-HOW,導致組織規模始終長不大,這種公司不是收支勉強平衡,便是留下一堆債務掙扎幾年後便關門大吉,反之要是真能賺錢,大企業覺得有利可圖而進入,多年累積的資源與市場馬上被接手吸收,一大群雞也難敵老虎一隻。

台灣這種小企業文化對整個大環境很難形成強大產業結構,自然也不會有規模經濟出現,技術研發就更不用說了。當然產業強大之後再出現各種小型專業公司分工又是另一種情況。

現在。一個暢銷甚至能建立商業運作模式的好產品,從規劃、架構、設計、研發、開發、測試、打包封裝到行銷、部署、售後服務、異業搭銷等一整個過程都需要各種專業團隊合作才完成,就軟體的商業特性與國際化競爭程度來看,單打獨鬥的小公司是很難存活。像日本、韓國的軟體公司便多在大型集團下面發展,因此能夠研發技術或規模優勢來服務各種客戶,甚至創造新產品或新市場。

昨天中午,與同事聊天探討有關台灣軟體產業發展的前景時,大家講著講著都覺得蠻悲觀的,尤其一位同事說他同學在財團法人資策會工作,過沒多久可能會有異動,因為這個由政府協助成立的台灣法人準備到印度設「軟體研究中心」,語畢作者心頭一陣絞痛,政府如果還不導正方向,策略無法朝產業資源匯集規劃,台灣軟體產業必定喪失核心價值(註二)。

程式設計之路還能走嗎?

作者認為絕對大有可為!不過要看政府能否掌握關鍵,大企業是否能積極參與讓產業規模化,當台灣有上千人的純軟體公司超過二十家,以國際產業發展的觀點大量吸收全世界軟體人才(尤其是對岸),讓一些「能勾勒未來」的高階資訊人才有發展機會,開發未來市場需要的產品來行銷全球應該還是有機會,當然這種公司不是幫公司行號設計LOGO或網站首頁那種低技術服務。

在家電數位化之後,各種運用都必須與各種軟體互相搭配運用,像SONY最新生產的電視就可以將看到的畫面立即擷取儲存下來,然後轉由電腦進行編輯與傳送,當然更新數位電視本身就應該可以完成這一切的設計(如編輯、管理、網路分享、EMAIL傳送,甚至視訊通話或會議的功能),而這一切的核心都必須依靠良好容易使用的操作軟體來完成。

如今,數位電器種類與數量越來越多,如數位錄放影機、家庭數位媒體或自動控制中心、家庭資訊主機、數位隨身聽、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網路電話、PDA、智慧手機或上述綜合體,現在連傳統家電如洗衣機、電冰箱、微波爐都希望能藉由電腦(甚至利用網際網路)來進行更智慧、精細的操作控制。

未來,家庭自動化產品會更加具體出現,就像透過整合遙控器、手機、PDA、Notebook就能搖控電視錄影或放映、讓客廳音響播放聽想的音樂或電台,調整空調溫度與室內燈光一樣,而且未來實體產品(如新聞、廣告、音樂、電影、書籍、商品通路)逐漸轉成數位無包裝行銷之後,軟體的威力與重要性會逐漸浮現出來,而且影響力之大(指產業結構到生活習慣的改變)將遠遠超乎我們現有的想像。

只不過「政府」知道軟體產業遠比半導體(硬體)來的重要?產值(長期的投資報酬)將遠遠超過硬體的「最佳環保產業」嗎?


註一:雖然蘋果的行銷及產品發展策略非常封閉,導致企業發展遠不如競爭對手(微軟)。但它所設計產品一直受到使用者的喜好,因為蘋果十多年前就勵行User Experience的理念,在開發產品之前就以「能為用戶提供怎樣的體驗」這樣的角度出發來設計商品,而且具備獨特、創新的因子在裡面。

註二:應該是設立人才招募中心,研發中心設在台灣,讓印度人來台灣工作(雖然成效有限),讓他們的收入在平日的食衣住行中又回饋給台灣社會,讓台灣軟體產業及人才國際化,當然首選是讓中國資訊人才來台提升產業規模比較實際,因為比台灣挖不到比我們先進國家的資訊人才,也沒有像中國那種巨大市場商機的誘因吸引國外一流人才。